编者按:点滴导学情,“研”途师生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促进和谐导学关系建设,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导学氛围,学院推出“和谐导学故事”专栏,通过研究生与导师间的点滴故事展示船海能动学院研究生导学团队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以及团队胸怀中国梦、永远跟党走的报国情怀。
导师简介:李应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兼任中国造船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新材料应用技术学组副组长、国际声学和振动学会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舰船研究》青年编委。长期从事船舶振动噪声控制与声隐身、结构安全与冲击防护、多功能超结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发部预研专项等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省部及校级科技奖3项。指导学生获国奖5人、优硕论文4篇。
研究方向:船舶振动噪声控制与声隐身技术、船舶结构安全与冲击防护技术装备、多功能超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育人为本,因材施教:以个性化培养点亮学术之光
“治学如观林海,莫为枝蔓遮望眼,当以通识揽全局。”这是李应刚教授对研究生新生说的第一句话。面对研究生初入学术时的迷茫,他独创“三阶引导法”,以立体化培养路径为青年学子铺就通向学术高峰的阶梯:第一阶段通过经典文献精读帮助学生建立领域知识框架;第二阶段以“问题树”工具梳理研究方向的逻辑脉络;第三阶段则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创新性假设。
李老师每周坚持参加课题组例会,认真对待,严格要求,从不缺席。尽管大家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李老师还是坚持每周相聚分享学习进度。“组会不是让你们向我汇报工作,而是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李老师曾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在科研交流中投入时间是值得的,耐心倾听他人的研究经验与见解,往往是迈向成功的高效途径。“每周花四个小时,你能学到至少十种方向的知识,要珍惜每一次组会分享交流机会。”力求构建各个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促进系统性知识框架的形成。
通过“一对一学术规划”制度,为每名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而在于思考的过程。对于整个方向的发展历程能不能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你能不能在你的科研方向做出贡献。”学生的每篇论文他都反反复复仔细修改,引导学生凝练创新点。“李老师批注的论文稿上,连参考文献序号后的空格都精确标注。”博士生许天乐展示的修改文档,见证着导师“毫米级”的学术雕琢。
志行相随,知行合一:以实践真知熔铸科研品格
“困知勉行、知难而进”。李老师常说作为年轻人要有拼劲儿、闯劲儿,要不怕困难。李老师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来得比研究生早,走得比研究生晚,实验室灯光常至深夜仍亮,记录着李老师的科研坚守。
李老师的“三同原则”在团队中深入人心:同吃、同住、同攻关。上天入海、顶天立地,科研试验从炎炎夏日的海港到风沙凌冽的荒漠,李老师都身体力行。疫情期间由于人员和场地受限导致试验无法按时进行,李老师率领课题组集体攻关科研难题,通宵达旦写报告他永远陪着学生们坚守最后一岗,最终顺利完成委托单位的国防科研任务;出海实船测试保障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李老师主动放弃船长安排的单间住宿,和学生们同住甲板地铺;在嘈杂的试验场,机器轰鸣,他抱着笔记本在一旁给学生修改论文,心无旁骛亲自为学生梳理论文脉络。
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李老师用行动影响着我们:废寝忘食地工作和思考,把每个难题都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以一种纯粹的态度去坚持自己所热爱的研究。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架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之桥
“闭门造车只会让思维僵化,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李老师坚持每年选派3-5名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会前,他组织“预演工作”,请汇报学生在组内提前开展大会汇报,并模拟答辩;会后则召开“学术思想反刍会”,将会议中前沿动态转化为新的课题生长点。“不要怕质疑,每个问题都是打磨成果的砂纸。”李老师鼓励学生勇敢在质疑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术会议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成果,更在于“与巨人并肩思考”。他独创“1+3”交流模式:学生每参加一次会议,至少需与三位领域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会议茶歇的咖啡杯边,藏着科研的黄金”。
亦师亦友,严慈相济:以人文之光滋养科研沃土
“何德何能,所遇之人皆不偏不倚,传道授业,亦师亦友。” 李老师治学严谨而不失温情,在严格把控科研质量的同时,营造了轻松温暖的团队氛围。"。从组织实验室聚餐、K歌活动,到每周固定的羽毛球之约,再到每年精心安排的春游秋游,李老师总是用心为我们策划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这些温暖的时光,让科研生活多了欢声笑语,也让团队凝聚力在点滴相处中不断增强。“我最优秀的学生们,我们要在该玩的时候痛痛快快的玩,该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学。”李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吝啬对我们肯定,他要求我们积极努力的学习,向上而乐观的生活。“他教会我们科研不是苦修,而是用热爱照亮他人的旅程。”这或许就是对“师道”最生动的注解——以匠心守初心,以生命影响生命。
导师团队访谈
受访导师:李应刚,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您如何理解“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学术科研的指导者,更应该是研究生的思想引导者和人生导师”这句话?
答: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是多维度的。首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者。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导师要成为研究生的科研“导航人”,在学术方向的确定、研究方法的指导、学术交流的引导等方面给予研究生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支持,帮助研究生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指导研究生规划职业发展、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其次,研究生导师更应该是研究生的思想引导者和人生导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不是工匠式的师徒传承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导师不仅要履行学术指导的责任,还应该承担起保护研究生权益的责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研究生,尊重并关心研究生的发展,传承学术传统和价值观。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先要立德,才能树人。导师应该诚实守信,遵守学术诚信的原则,不做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研究生育人环境和氛围,构建“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
问:导师日常教学科研压力较大,教学科研任务是否会占用与研究生的交流时间?您是如何做好平衡的?
答: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确实容易挤压与研究生交流的时间,但导师与研究生学术与生活交流是研究生育人的核心环节,绝不能因任务繁重而忽视。我会每周固定时段开展组内交流讨论会,安排学生轮流汇报进展与科研思路,我针对性指导,既把控方向又培养其表达能力。随后,借助在线协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在出差路途或试验间隙等可利用时间为实时共享科研资料,同步批注修改,为学生梳理科研脉络。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与1 - 2名遇到难以解决的科研难题的学生“小范围”交流,及时收获反馈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积累。
学子心声
李老师在科研、学术、学生指导方面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每次周末组会中,老师都会对我们的工作内容耐心倾听,并对重要内容进行记录,同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此外,为让研究不同方向的同学了解汇报内容,扩展知识面,老师也强调了汇报的逻辑性。在学术方面,老师也是持续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从中发现目前研究领域的不足,并分享给我们。在指导学生论文时,会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讲解写作逻辑和内容,并指导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即使在出差的路途上、深夜也会我们提交的资料进行批注、修改。李老师在科研、学术以及指导学生方面给我们树立的形象,让我在后续的学习中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地激励自己砥砺前行。
——2022级博士研究生 许天乐
“相逢有期,伯乐难遇。知性有余,知音难觅。”在研究生的学习旅程中,李应刚老师的引领与支持显得尤为珍贵。他教会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研究的方向,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打破思维的束缚找到前进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李老师给予我的信任与支持。他们相信我的能力,并促使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我感受到思维的碰撞与灵魂的共鸣。我想李老师正在,并且一直在以某种方式带领我、启示我:勇敢地,笃定一个目标,就这样坚定地走下去。在他的帮助下,我正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3级硕士研究生 潘子洋
始于兴趣,忠于坚持,成于热爱。在研究生的道路上,我受到李应刚导师的深远影响,他以自己励志动人的经历激励着我。他的言辞常常铿锵有力,鼓舞着我们在艰难的研究中不断突破、超越自我。他坚信,只有在不断尝试和挑战中,我们才能挖掘出最真实的自己。他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微小的积累,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才能见到花开的那一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学习的历程。李应刚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我们在研究的探索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收获了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导师,让我们每个学子都倍感振奋,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
——2024级硕士研究生 瞿蕴捷
(供稿:李应刚教授团队 编辑:高靖培,张孝恒 审核:李春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