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11-2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简介
1.学科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背景优势和湖北省船舶海洋与汽车产业的区域优势,聚焦传热、燃烧、流动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动力机械性能优化及电控、电驱动、船舶及汽车节能减排、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推动动力系统装备升级和船舶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助力交通运输零排放创新技术突破。培养引领船舶和汽车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船舶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动力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2.学科优势与特色
(1)具有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特色。学科依托三大行业办学,形成了能源与动力装备热科学工程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船舶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低碳/零碳燃料与应用、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五大方向。近年来获国家级二等奖6项;近5年科研经费7.57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288项。
(2)学科整体实力强。2017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所属的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建设点。
(3)产教融合程度高。紧紧围绕三大重点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佛山仙湖实验室(占地101亩、一期投资12.6亿)、威海科教创新园(占地3100亩、投资50亿)、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占地100亩、投资20亿)等8个地方研究院,依托本学科科研成果孵化的武汉理工力强能源公司设计组装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储能器件,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是全球第6大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公司的EMT产品年销售达到3亿元。探索了“研究生工作站+团队指导+三阶段进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的典型经验在《光明日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主要媒体和期刊相继报道.
3.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校行业背景优势,深化与知名大学合作,为船舶海洋与交通行业培养输送具有强烈使命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广的引领船舶海洋与交通工业走向“中国创造”的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4.学科方向设置
(1)能源与动力装备热科学工程及应用
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热能优化利用的新兴产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研究。采用多目标、多体系耦合强化换热技术,开发高效新型节能传热装置、开展新型换热器设计及船舶绿色节能空调新技术研究;研究热力系统的传热传质的机理,研究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隔热涂层关键技术、极地船舶系统中的多相流换热问题、微/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规律等。建有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环境试验验证分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工信部重大专项、863计划课题、国防预研重点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
(2)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燃料电池、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能量智能耦合技术、高耐久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系统及电堆热质输运等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依托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实践平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3)船舶动力机械及工程
针对高性能船舶动力系统,以传统内燃机节能减排降噪为目标,开展船舶发动机及动力系统的仿真与性能优化、智能控制、排气后处理、代用燃料工程应用、减振降噪、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运维、特性匹配、系统集成、混合动力以及关重件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依托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简介
1.学科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背景优势和湖北省船舶海洋与汽车产业的区域优势,聚焦传热、燃烧、流动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动力机械性能优化及电控、电驱动、船舶及汽车节能减排、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推动动力系统装备升级和船舶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助力交通运输零排放创新技术突破。培养引领船舶和汽车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船舶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动力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2.学科优势与特色
(1)具有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特色。学科依托三大行业办学,形成了能源与动力装备热科学工程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船舶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低碳/零碳燃料与应用、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五大方向。近年来获国家级二等奖6项;近5年科研经费7.57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288项。
(2)学科整体实力强。2017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所属的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建设点。
(3)产教融合程度高。紧紧围绕三大重点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佛山仙湖实验室(占地101亩、一期投资12.6亿)、威海科教创新园(占地3100亩、投资50亿)、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占地100亩、投资20亿)等8个地方研究院,依托本学科科研成果孵化的武汉理工力强能源公司设计组装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储能器件,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是全球第6大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公司的EMT产品年销售达到3亿元。探索了“研究生工作站+团队指导+三阶段进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的典型经验在《光明日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主要媒体和期刊相继报道.
3.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校行业背景优势,深化与知名大学合作,为船舶海洋与交通行业培养输送具有强烈使命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广的引领船舶海洋与交通工业走向“中国创造”的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4.学科方向设置
(1)能源与动力装备热科学工程及应用
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热能优化利用的新兴产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研究。采用多目标、多体系耦合强化换热技术,开发高效新型节能传热装置、开展新型换热器设计及船舶绿色节能空调新技术研究;研究热力系统的传热传质的机理,研究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隔热涂层关键技术、极地船舶系统中的多相流换热问题、微/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规律等。建有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环境试验验证分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工信部重大专项、863计划课题、国防预研重点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
(2)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燃料电池、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能量智能耦合技术、高耐久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系统及电堆热质输运等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依托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实践平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3)船舶动力机械及工程
针对高性能船舶动力系统,以传统内燃机节能减排降噪为目标,开展船舶发动机及动力系统的仿真与性能优化、智能控制、排气后处理、代用燃料工程应用、减振降噪、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运维、特性匹配、系统集成、混合动力以及关重件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依托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
(4)船舶低碳/零碳燃料与应用
针对船舶动力装置,研究基于化学动力学的低碳/零碳燃料着火与火焰传播过程干预技术、船用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缸内高效清洁燃烧调控技术、面向船用动力装置应用场景的废气-燃料重整制氢技术、船用发动机/废气-燃料重整器联合闭环运行控制策略、船用混合动力系统能量分配管理系统、低碳/零碳燃料船舶火灾监测与防治技术。对接国家和行业需求,在船舶低碳/零碳燃料燃烧、重整及安全高效应用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5)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
针对新能源车辆与船舶、智能电力系统与装置等电气领域的基础理论及重大工程问题,开展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分析、建模、控制、仿真与实现的研究,研究开发新能源车辆先进储能、智能电力系统等新技术,在新能源电能变换、健康监测与管理、以及智能电力电子系统与装置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多项湖北省技术发明、技术进步奖。建有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
5.本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1.学科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背景优势和湖北省船舶海洋与汽车产业的区域优势,聚焦传热、燃烧、流动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动力机械性能优化及电控、电驱动、船舶及汽车节能减排、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推动动力系统装备升级和船舶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助力交通运输零排放创新技术突破。培养引领船舶和汽车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船舶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动力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2.学科优势与特色
(1)具有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特色。学科依托三大行业办学,形成了能源与动力装备热科学工程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船舶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低碳/零碳燃料与应用、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五大方向。近年来获国家级二等奖6项;近5年科研经费7.57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288项。
(2)学科整体实力强。2017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所属的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建设点。
(3)产教融合程度高。紧紧围绕三大重点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佛山仙湖实验室(占地101亩、一期投资12.6亿)、威海科教创新园(占地3100亩、投资50亿)、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占地100亩、投资20亿)等8个地方研究院,依托本学科科研成果孵化的武汉理工力强能源公司设计组装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储能器件,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是全球第6大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公司的EMT产品年销售达到3亿元。探索了“研究生工作站+团队指导+三阶段进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的典型经验在《光明日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主要媒体和期刊相继报道.
3.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校行业背景优势,深化与知名大学合作,为船舶海洋与交通行业培养输送具有强烈使命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广的引领船舶海洋与交通工业走向“中国创造”的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4.学科方向设置
(1)能源与动力装备热科学工程及应用
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热能优化利用的新兴产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研究。采用多目标、多体系耦合强化换热技术,开发高效新型节能传热装置、开展新型换热器设计及船舶绿色节能空调新技术研究;研究热力系统的传热传质的机理,研究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隔热涂层关键技术、极地船舶系统中的多相流换热问题、微/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规律等。建有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环境试验验证分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工信部重大专项、863计划课题、国防预研重点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
(2)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燃料电池、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能量智能耦合技术、高耐久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系统及电堆热质输运等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依托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实践平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3)船舶动力机械及工程
针对高性能船舶动力系统,以传统内燃机节能减排降噪为目标,开展船舶发动机及动力系统的仿真与性能优化、智能控制、排气后处理、代用燃料工程应用、减振降噪、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运维、特性匹配、系统集成、混合动力以及关重件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依托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
(4)船舶低碳/零碳燃料与应用
针对船舶动力装置,研究基于化学动力学的低碳/零碳燃料着火与火焰传播过程干预技术、船用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缸内高效清洁燃烧调控技术、面向船用动力装置应用场景的废气-燃料重整制氢技术、船用发动机/废气-燃料重整器联合闭环运行控制策略、船用混合动力系统能量分配管理系统、低碳/零碳燃料船舶火灾监测与防治技术。对接国家和行业需求,在船舶低碳/零碳燃料燃烧、重整及安全高效应用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5)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
针对新能源车辆与船舶、智能电力系统与装置等电气领域的基础理论及重大工程问题,开展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分析、建模、控制、仿真与实现的研究,研究开发新能源车辆先进储能、智能电力系统等新技术,在新能源电能变换、健康监测与管理、以及智能电力电子系统与装置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多项湖北省技术发明、技术进步奖。建有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
5.本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并支撑武汉理工大学的工程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培养出了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严新平院士、华润集团董事王崔军、原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国家人事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等一批扎根学术研究及锐意进取的领军人物。近5年来,相关学科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6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授权并转化应用专利60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主办了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国际学术会议、机动车排放控制与监管技术国际会议等多个有届次国际会议,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机制。
得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主办了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国际学术会议、机动车排放控制与监管技术国际会议等多个有届次国际会议,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机制。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主办了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国际学术会议、机动车排放控制与监管技术国际会议等多个有届次国际会议,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