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与“科技普及”为双轮驱动,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自2025年9月起,学院船舶xs2301团支部、能动2402团支部、动力研2501团支部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历时近三个月,将中华舟船发展的历史脉络、技术演进与文化内涵浓缩于方寸沙盘,打造互动科普作品《船迹》,致力于让中华舟船文化得到新表达、焕发新生机。

同学们系统梳理网络与图书资料,团队精细复原了独木舟、三国战船、宋代沙船、航空母舰、大型邮轮等一系列标志性船模,依照舟船演进的时间次序,布置在由窄至宽的航道中。所有船模均精细还原外观与典型结构,其中,古船使用木质材料手工复原,还原传统质感;现代船则通过3D建模与打印突出现代科技感,材质的更迭与结构的演进,更直观呈现了中国造船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航道由窄变宽、由江入海的视觉隐喻,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向海洋进发的步伐不断加快,未来的航路愈发开阔。


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样本,《船迹》以“可看、可触、可理解”的三维互动形式,让船舶知识走出课本,传递“船是历史缩影、技术结晶与文明跃升”的深层内涵,致力激发船海青年筑梦深蓝的使命热情。未来,同学们将持续深化智慧科普功能的研发,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问答系统,以实现与观众的深度互动科普;带着作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中小学与公共展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亮相,生动讲述舟船故事,点燃大众对船海事业的兴趣与热情。
(图文:王雨晴、吴瑀萱、刘丁尧 编辑:滕浪 审核:李春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