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1-16
“十四五”时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发展的形势,认真落实《武汉理工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高标准对标学院“十四五”重点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学院党委政治功能,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学院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现结合学院实际,编制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学科建设
全面牵头并联合船舶邮轮中心和航运学院,扎实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工程学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进入全国B+行列。再用5-10年时间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协同推进动力工程与热物理学科及土木工程学科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级一流专业。
全面提升社会、教师和学生对我院学科专业的认可度,力争实现招生第一志愿率大于50%、调剂率低于10%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方向:船海装备智能制造与智慧工厂、船海装备新材料与新能源融合技术、船海水动力与多学科融合技术。
二、人才培养
1、一流教学质量建设
(1)本科教育
以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一流人才培养,持续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工作。
依托专业教学团队发展,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建成国家一流课程3门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以上。
序号 | 课程名称 | 建设目标 | 课程负责人 | 建设情况 |
1 | 船舶管理 | 国家一流课程 | 成春祥 | 已建成 |
2 | 小型无人水下航行器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 国家一流课程 | 商 蕾 | 申报中 |
3 |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 国家一流课程 | 张尊华 | 申报中 |
4 | 船舶阻力 | 国家一流课程 | 李子如 | 申报中 |
5 | 船舶安全与规范 | 国家一流课程 | 朱 凌 | 申报中 |
6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李 芬 | 已建成 |
7 | 水力学D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刘艾明 | 已建成 |
8 | 内燃机学C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贺玉海 | 已建成 |
9 |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B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张尊华 | 已建成 |
10 | 船舶管理C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成春祥 | 已建成 |
11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常海超 | 验收中 | |
12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常海超 | 验收中 | |
13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基础方法及其在智能无人系统中的应用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冯 辉 | 验收中 |
14 | 救助与打捞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甘 进 | 验收中 |
15 |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甘念重 | 验收中 |
16 | 轮机自动化系统微机应用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金华标 | 验收中 |
17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李子如 | 验收中 | |
18 | 船机安装与检验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刘爱华 | 验收中 |
19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刘维勤 | 验收中 | |
20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吕 松 | 验收中 | |
21 | 船体构造与制图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汪 敏 | 验收中 |
22 | 船舶辅机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向 阳 | 验收中 |
23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吴 洁 | 验收中 | |
24 | 测量实习C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赵应江 | 验收中 |
25 | 轮机概论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徐 辰 | 验收中 |
26 | 船舶柴油机A |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王勤鹏 | 验收中 |
督促跟进已立项校级“十三五”规划教材后续建设工作,给予相关支持,确保各项目完成建设进度,编写出版特色精品教材10部以上。
序号 | 已立项教材名称 | 负责人 |
1 | 船舶建造工艺学 | 向祖权 |
2 | 船舶设计原理 | 陈顺怀 |
3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英语 | 陈明胜 |
4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 李 芬 |
5 | 船舶静力学 | 秦江涛 |
6 | 船舶结构力学 | 严仁军 |
7 | 海洋平台建造工艺学 | 李培勇 |
8 | 结构动力学 | 王献忠 |
9 | 轮机实操与评估 | 徐合力 |
10 | 轮机维护与修理 | 范世东 |
11 | 船舶辅机 | 向 阳 |
12 | 船舶动力装置检验 | 谭祖胜 |
13 | 燃烧学:实验与模拟 | 张尊华 |
14 | 轮机概论 | 张 本 |
15 | 海洋工程装备概论(数字化教学APP软件) | 商 蕾 |
学院、各系所协同推进,促进科技创新类课程建设工作,新增以科技创新类为主的课程62门,按各系所青年教师(40周岁以下)人数分解任务如下。
系、室、中心 | 新增科技创新类课程门数 |
船舶工程系(含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9 |
动力工程系 | 7 |
港口航道与结构工程系 | 10 |
海洋工程系 | 5 |
轮机工程系 | 9 |
热能工程系 | 9 |
系统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 | 3 |
(2)研究生教育
依托研究生核心课程,鼓励课程团队编写、翻译适合专业使用的教材,建设研究生国家核心教材4部,具体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材至少2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教材至少1部、水利工程学科教材至少1部。
加大课程立项培育力度,按院内立项-提前资助-成熟申报的流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课程、在线课程、公共实验平台课程、课程资源库以及教学案例库,十四五期间至少实现以下目标:
系(中心) | 船舶系 | 港航系 | 海工系 | 动力系 | 轮机系 | 热能系 | 仿真中心 |
在线课程 | 1 | 1 | 1 | 1 | 1 | 1 | 1 |
公共实验平台课程 | 1 | 1 | |||||
课程资源库以及教学案例库 | 1 | 1 | 1 | 1 | 1 | 1 | 1 |
国际化课程 | 1 | 1 | 1 | 1 | 1 | 1 | 1 |
重点培育10个研究生工作站,争取获批1-2个省级、国家级研究生工作站,具体如下:
序号 | 工作站名称 | 负责人 |
1 |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 李 芬 |
2 | 海军装备研究院 | 李晓彬 |
3 | 武汉理工船舶股份有限公司 | 裴志勇 |
4 | 宁波东红船舶海洋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徐双喜 |
5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孙 亮 |
6 |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基地 | 刘 杰 |
7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高海波 |
8 | 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 | 甘 进 |
9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汤旭晶 |
10 | 威海研究院(招商威海船厂等) | 向祖权 |
联系与导师团队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签约至少10个以上新研究生工作站。
序号 | 单位名称 |
1 | 襄阳研究院(东风康明斯) |
2 | 中国船级社 |
3 | 中船重工武昌造船厂 |
4 | 上海外高桥集团 |
5 | 广船国际 |
6 | 武汉理航结构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7 | 武汉南华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8 |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 |
9 | 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10 |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
2、学生国际交流
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海外宣传、联合办学、短期交流、校友联系力度,吸引留学生到学院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或进行一年期的短期交流,力争年度招收留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上升。
优化留学生培养过程,重点建设一批英文授课课程,建立留学生英文课程教学模块。
鼓励各团队依托科研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短期(三个月以上)实习,探索校-院-导师三级资助体系,资助学生开展国际交流,力争出国交流学生比例达到15%-20%。
3、创新创业
将指导研究生获取高水平成果作为导师竞争性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鼓励导师指导学生提升学术成果层次。
严格审核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学科专业的相关性。
建立明确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强调学位论文质量与学术成果等级,引导研究生集中精力,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力争博士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比例达95%,学硕获得高水平学术成果比例达55%。
设立学院创新创业基金,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高水平赛事,力争获奖学生比例达15%-20%。承办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研究生竞赛。2022年协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力争获得10项以上国奖。
4、就业与校友服务
将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规划,成立院长和书记任双组长的学生就业工作组,建立学院-系-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学生五位一体的就业推进机制,将帮扶学生过程做实,力争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继续秉承“一把手工程、一盘棋发展、一体化建设”的“三个一”校友工作理念,在“校友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校友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校友工作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校友工作与服务行业相结合”的“四结合”工作模式上下功夫。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毕业年级学生就业台账,每年开展不少于10场就业指导和交流会,定点帮扶20名以上就业困难学生,同时调查记录不少于50%毕业生和5家用人单位满意度。
(2)实现年学院学生就业率96%以上,在三大行业就业率65%以上。
(3)建立学院校友工作机制和工作队伍,成立学院校友分会和校友联谊会,组建校友联络员队伍。
(4)每年走访调研行业、企业和地方单位等不少于10家,挂牌实践和人才培养基地;做好校友返校接待工作;推进行业互动、走访和共同发展。
三、师资队伍与资源
面向学科重大平台建设,以“战略科学家高端创新团队”、“学科首席教授团队”、“产学研合作特聘专家团队”、“特色专业责任教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团队”及“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落实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全球招聘教授和全球招聘博士/博士后工作,以及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具体包括:
1、杨建国教授、刘祖源教授、朱凌教授、李廷秋教授、陈辉教授、李格升教授和周瑞平教授团队等各培养或引进1名领军人才或杰出人才;
2、以系(中心)为单位,培养/引进不少于5人成为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
3、以团队为抓手,系(中心)为单位,考虑学科方向、专业、学缘等因素,分年度实现全球招聘教授和全球招聘博士/博士后38-41人。
4、加强骨干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依托招商工业、中船集团等国有重大企业,以及威海、南宁、三亚和襄阳等校外合作基地,提升不少于20人教师实践能力;
5、强化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依托南安普顿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里斯本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提升不少于15人教师国际化能力。
四、科学研究
1、学术论文质量
发表论文总数超过700篇,其中重点围绕船舶性能、船舶结构轻量化、船用复合材料、船用新能源、船舶水动力、船用动力、减振降噪、水下声辐射等方面具有一定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高水平论文超过200篇。
2、专利转化
获各类专利授权超过30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00项,发明专利转化不少于70项。
3、科研项目
年均科研经费到款1.3-1.4亿元;年均申报国家基金超过60项,年均获批国家基金超过12项;重点支持优秀青年基金,年均不少于1项,力争十四五实现零的突破,获批优秀青年基金1项。新增千万级项目4-6项。
4、科研基地
冯佰威副教授牵头,围绕船舶多学科综合优化,申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李晓彬教授牵头,围绕船舶综合防护,申报国防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徐海祥教授牵头,围绕水下潜航器,申报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茅云生、胡勇教授牵头,围绕船舶先进制造,申报湖北省或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依托学院船舶多学科综合优化团队,联合理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建设船舶多学科综合优化高水平跨学科校级研究基地1个(校级);李格升教授牵头,依托学院船舶新材料与新能源创新团队,协同材料学院等建设船舶新能源创新研究中心。
根据各系(中心)人才培养和科研需求,建设校企科技合作平台 (包括校地研究院、校企研发中心)7个。
5、科研获奖
重点团队申报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6项,其中牵头3项;在省部级一等奖获批项目基础上,十四五完成申报国家奖1项。
6、科普教育案例
围绕船文化、海军舰船、船用主机、船用新能源、船舶运维等编写5个科普教育案例,开展20次科普教育活动。
7、举办高端国际和两岸暨港澳学术会议5次
依托111引智计划,围绕绿色智能船舶、海上风电、船用新能源等主题,举办高端国际和两岸暨港澳学术会议不少于5次。
五、文化建设
1、船海工程文化名人、理工学人故事:在校友、在校师生中挖掘名人、故事,增加典型引领效果。具体见下表:
内涵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文化名人、理工学人挖掘整理以及“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建设 | 启动 | 2个文化名人、理工学人故事: 张尊华(教师) 江佳炳(学生) | 2个文化名人、理工学人故事: 王献忠(教师) 许长坤(校友) | 3个文化名人、理工学人故事或音视频: 余运增(校友)贺玉海(教师) 甘 进(教师) | 8个文化名人、理工学人故事或音视频,完成特色文化建设。 (1)余运增、张尊华、江佳炳、王献忠、许长坤、贺玉海、甘进、柴威。 (2)以专业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文化品牌建设。 |
2、航海博物馆:面向学校师生、社会大众开展各种特色交流、参观、科普活动;通过博物馆网站、数字博物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推进航海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展示工作和文化育人功能,创建“云端看船”品牌活动。
3、动力文化长廊:建立船海文化长廊,将船舶文化、海洋文化、动力文化以实物进行展示,让其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4、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制定《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信息发布管理制度》,规范学院信息发布;进一步优化平台结构,增强信息服务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